经济发展须迈“低碳”门槛

2017-03-10 12:02:05 来源:互联网 点击:

目前世界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只够开采230年,石油只够开采43年,天然气只够开采62 年。中国人均煤炭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更是只有世界人均的十五分之一,形势就更为严峻。按照现有消耗速度,中国的煤炭储量只能开采80多年,石油储量只能开采11.4年。
  但中国的能源浪费现象又非常严重。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能源投入,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目前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美国的4.3倍,德、法的8倍,日本、瑞士的11倍。能源系数总效率仅约10%,高达90%的能源在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掉了。
  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很不合理。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68.7%,石油占18%,天然气占3.4%,非化石能源只占9.9%。中国发电量的83% 依赖于煤炭(火电),但火力发电厂也是污染排放大户。火力发电厂每发1度电,要排放1.2千克二氧化碳、9克二氧化硫、4克氮氧化物。2009年中国火力发电量为29814亿度,污染极为惊人。所以中国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核电和水力发电比重。
  而且中国火力发电厂整体上效率偏低,大多在27%~33%之间。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热效率可高达45%,中国火电厂提高改进的空间依然很大。火电中的小火电机组占了相当比重,其效率平均比大型发电机组低10%以上,对环境的污染也更惊人。一手抓淘汰落后产能(小火电),一手抓节能减排(大中型机组),在很长时期内是中国工业的一项艰巨任务。
  传统能源总有用完的那一天。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经济才是正道。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减少,未来能源资源一定会卖成天价以体现其稀缺性,届时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显而易见的是,未来哪个国家对能源资源的依赖越低,哪个国家就可以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掌控更多的话语权。这方面发达国家又先行一步。以英国为例,2009年英国石油需求比2008年下降4.5%,天然气需求减少7.5%,净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9.75%。德国和北欧国家更是公认的“低碳经济”先驱。
  笔者认为,低碳经济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四层意思:一是能不用就不用,尽量节约资源;二是能少用就少用,尽量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三是投入产出最大化,尽量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四是大力推广绿色制造、清洁生产技术,尽量减少碳排放。
  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各地政府都把保增长列为首要任务,上了很多大项目。据透露,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资金达到2100亿元,加上支持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3700亿元,绿色投资比例达到14.5%,这体现了中央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心。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85.5%的资金与节能减排关系不大,绝大部分投资以扩大产能为中心,为保证如此巨额的投资万无一失,采用了最成熟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但这些技术绝大多数已达到了现有生产方式的极限,客观上加重了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依赖,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愿景背道而驰。低碳经济意味着要改进工艺技术,并不像抑制产能过剩那么简单。比如目前全国钢铁产能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2亿吨。真要用低碳标准改造,对象就不是那过剩的2亿吨钢铁,而是整整7亿吨钢铁!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低碳经济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最关键的是,高碳发展意味着中国将为碳排放权埋单。中国并不掌握“低碳经济”的核心知识产权,很有可能走上“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老路。但真正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很长时期内中国必然处于低碳经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 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42种技术中国目前尚未掌握核心技术,这意味着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用巨额财富“进口”。如果再不用铁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在低碳经济时代恐怕仍是“代工”的宿命。(来源:中国工业报)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