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创新 图强之本

2017-03-03 21:33:09 来源:中国铸造协会 点击:

眼下,我国已进入“十二五”第二年,自主创新的挑战依然严峻,国人任重而道远。为铸造业界所期待的2012年5月8日至9日在北京即将举行的“第十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组织者深思熟虑地将“加速转型,给力创新”确定为大会主题,如同振聋发聩的号角,高调宣示我国铸造行业的奋斗目标。
 
在我国铸造行业,无论是从所面临的能源约束增强(我国铸造生产中,材料和能源的投入之高可占到产值的55 %到70 %)和维护环境安全的紧迫态势来看,还是从国际铸造科技竞争加剧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的趋势来想,已经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增强铸造业界自主创新能力,并大力提高铸造工作者素质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历史新阶段。

我国铸造科技总体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以精密铸造业为例,我国用水玻璃型壳生产低水平精铸件的企业,无论是厂家数(占72.8%)、还是产量(占82.3%)和产值(占46.3%),都占据着一个相当大的份额。还有,一些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铸造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差,特别是铸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弱。铸造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着相当的对外技术依赖性,一些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铸件还不得不依赖进口。我国铸造科学研究的实力不强,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事铸造技术工作的优秀拔尖人才匮乏。还有,有关方面对铸造科研的投入严重不足,铸造业的体制、机制凸显各种弊端。特别表现在缺乏铸造科学研究的原始性创新能力、一些铸造研究者患上了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毛病,还有研究成果转化的管道不畅通等问题。这些都构成了我国铸造业走自主创新道路所面临的不可小觑的障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铸造业发展主要靠的是廉价劳动力、国内资源和能源等要素的大量甚至超量投入。应当引起警惕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与日俱增,经济发展、尤其是铸造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瓶颈性问题的挑战。如果还依赖过去的粗放型、高增长模式走下去,以牺牲资源、环境以及本国人民尤其是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为代价,不仅对他人不道德、而且也是在戕害自己。相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国铸造业要从大国变成强国,唯有靠自主创新才有希望。

由于技术底子薄,还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了一条“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进外国设备、技术和资金的道路。现在看来,通过技术引进,虽然我国产业结构有所升级,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也有提升,但总体上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凸显不足,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的同时,国内企业、铸造企业亦不例外,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这种现状实令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者倍感不安。

事实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但自主创新并不能自发实现。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坚决地抓住社会政治体制、科研体制、管理机制等源头因素的深化改革,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及制度环境。没有良好的社会及制度环境,就难有独立、持久、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同样也就难以催生真正的创新精神,当然也就难于产生什么创新成果。应当看到,最有力度的是从国家层面整合创新要素,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持续创新的组织保障。在这方面,建立完备、有力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公平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及以企业为核心、“官、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自由企业制度尤显重要。我国铸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从根基上,尚有赖于一大批有远见的、自愿高扬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大旗的铸造企业的崛起。

一个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将无以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企业若没有自主创新实力和核心技术,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在市场上随波逐流;一个人、特别是科研工作者没有创新能力,就难于有什么作为,故不可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较大的贡献。当前,全社会业已意识到了自主创新对中国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接下来的便是如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的大问题。值得强调的是——社会的价值导向必须具有激发全民族创新热情的能力——说白了就是要让创新者“吃香”。当然,仅靠热情又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要有人能够真正潜下心来,励精图治,找到我们自己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根本差距、弄清原因且不掩饰,精心琢磨对策,处心积虑地推动自主创新的理想成为现实。

所谓“自主创新”其实就是指创造。现代社会,“自主创新”要想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绝不是某个人、或某一个行业可以单打独斗的事情,所以铸造业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必须与国家同行、同步。显然,一个国家在自主创新方面的诸多障碍得以清除之日,必然是铸造业自主创新大有作为之时。

走进21世纪,人类知识总量翻一番的时间在加速缩短(20世纪中期大约需要50年,2020年前后就只需二个多月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在不断缩短,相应地在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的机会。我国铸造业必须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期,改变和优化发展模式。自主创新紧迫感产生的原因,还在于人们清醒地感知到国家科技落后会构成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危机。在中国,尽管从大众菁英到国家领导人,向来不缺少对增强国家科技实力的关注、重视及努力,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仅落后于战后曾沦为废墟的日本,甚至也不如历史上曾比中国更贫弱的韩国。现在,当我们果真下决心进行自主创新的时候,弄清楚其中的原因,是件绕不过去的事情。

创新能力的形成,必然根基于利于创新的文化基础,那么中国自主创新的成绩,所以不如别人,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应的文化基础薄弱,并不是民族的智慧有什么欠缺。我们现在正在大力吸收先进国家的文化,或者可以说是正在充分进行世界化变革。倘若就这一点能够做得圆满的话,自然也能创新出许多东西,无不可与经济技术发达的国家并驾齐驱。在这方面,日本的成功经验特值得我们借鉴。

有理由令思考者相信,中国的科技落后,创新乏力,根本上不在于存在什么智力上的不及,而在于文化与体制上的欠缺。即便百年而下,中国革故鼎新,但束缚科技创新的文化与体制因素,并未清除干净,要吸收别国的优秀文化、使中国充分世界化,终将做得难以圆满。即便政府以举国之力,重点攻克有限的几个项目,结果虽然呈现出某些领域内的局部科技领先姿态,但整个国家远远不能形成一种重视想象力、鼓励想象力的社会氛围,政府着力安排的项目或能收获一时有限的科技突破,但难于从无处不在的社会细胞中收获无限的创新成果。这一点,颇类似体育界举国竭力下的金牌效应和全民身体平均素质不高所形成的刺眼反差,因而颇值得总结其中的教训。

认真查找在自主创新方面与别人的差距和深刻反思其原因,绝不表明我们没了创新的前景,恰恰相反,正视问题恰是有力量的表现。其实,中国具有深厚的自主创新底蕴和很多进行自主创新的有利条件。所以,万不可因为有些问题就失去创新的信心和折了创新的锐气。事实上,中国的铸造业早就蕴含了丰厚的创新底蕴,中国铸造工作者历来不乏智慧,尤其拥有响誉世界的勤奋精神。古往今来,中国人创造的铸造精品不胜枚举。例如,我国早期青铜器成形技术采用陶范(泥型)铸造,组合块范配料和处理工艺相当合理,变形极小,匠师们掌握极娴熟的技艺,应用复合块范法、分铸法和铸接等工艺,铸成造型相当复杂、纹饰十分精致的器物,使人惊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陶范铸造作品之一,1420年铸造的永乐大钟(现存北京大钟寺),高锡青铜材料,通高6.75 m,钟唇外径3.3 m,最厚处18.5 cm,重46.5 t。钟体内外连同钟钮及悬挂机构满铸佛经230 184字,字字清晰。钟体合金及钟形设计使大钟产生极佳声学特性(每年春节除夕夜“响彻神州大地”)。再例如,2400年前失蜡铸造制作的曾侯乙尊,高33.1cm、尊的口沿由19种交体龙纹构成12种3层互不相连的透空花纹,再组合形成一圈整体花环,每条龙上还有浅浮雕,技艺之高,叹为观止。2000多年前,中国还出现了叠铸、金属型铸造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钱币、工具、兵器、车马器等大批量生产场合,技艺十分高超。

历史表明,中国人真是勤奋、聪明得很,并做出了许多令全世界叹为观止的发明和创造。比如火药就是闻名于世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可为什么在中国人把火药做成鞭炮燃放去乞求什么上苍降吉祥的时候,结果却招来了“豺狼”,列强们拿着装有火药的洋枪洋炮,争相闯进神州大地大肆烧杀抢掠(如火烧圆明园),而我们英勇的抗击者们只能手持大刀片或长矛来抵挡!更令人痛心的是,在中国人发明在纸张上,书写的满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痛定思痛,在我们又有机会和能力来书写中国历史新篇章的今天。一切有智慧、有血性的中华儿女,当然包括铸造界的同仁,当为国分忧,励精图治、革故鼎新、排除一切阻力,用最实际的技术创新和工作成果,为建设一个包括铸造业在内的强盛的自主创新型中国而殚精竭虑、勇往直前。(田世江)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推荐图文